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编辑人协会

郭清江:第一手资料·记者疫下坚守岗位

发布于:29-05-2022

(八打灵再也28日讯)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会长郭清江指出,在我国受到冠病疫情肆虐期间,若没有记者们在前线报道冠病的真实情况,人民会对网上的许多假消息信以为真,这对当时已经被封锁的社会,肯定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他说,全国各地记者冒着受到病毒感染以及将病毒带回家的风险,坚守工作岗位,为读者们提供第一手冠病消息,编协在此肯定所有新闻从业员的专业、牺牲和贡献。

他是昨晚出席“2022年黄纪达新闻奖颁奖礼”发表致词指出,尽管疫情造成许多采访工作举步维艰,但是,优秀的中文报记者依然能够交出具有深度的专题报道作品,这非常难能可贵。

不论新旧媒体 好内容最重要

郭清江说,在冠病疫情期间,受到行动管制令的限制,媒体业遭受另一轮打击,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夕阳行业,已没有前途可言。“然而,我并不那么悲观,只要假新闻与假消息继续横行霸道,这个社会愈加需要擅长于专业求证的新闻记者为他们服务。”

此外,他说,尽管各种新媒体平台涌现,但他坚信,平台只是工具,只有内容才是生命力,媒体必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才能走得更远。

“我始终相信,不论新旧媒体,没有好的内容,都不会有未来,只有不断推出符合时代以及读者需要的内容,我们才会有明天;不论媒体生态怎么变,‘内容有价,新闻不死’依旧是硬道理,只要有好的内容、有温度,能引起共鸣,就不怕没有读者。”

促为媒体打造永续发展系统

新闻工作者将于本月29日在马六甲庆祝国家记者日,郭清江促请政府为媒体业打造一个能够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包括废除各项影响新闻自由的法令,以及通过立法为本地媒体向脸书和谷歌拿回所有应该得到的合理收入。

“这两家科技龙头平台大量使用本地媒体的新闻内容,然后几乎垄断网络平台的广告收入,跟媒体之间的议价机制也不透明与不公平。”

他认为,政府是时候立法促使脸书和谷歌为新闻付费给本地媒体,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郭清江也建议,政府为媒体公司提供更多的科技投资税务减免,让本地传统媒体加快脚步赶上数字化时代。

编协一次性颁2年奖项

在冠病疫情影响下,编协已经两年没举办颁奖礼,随着政府宣布大开放,编协也来报复性的颁奖,一次性颁发两年(2020年及2021年)的奖项给优秀的中文媒体工作者。

郭清江说,2020年的参赛作品总共有442份,较2019年的389份增加了53份,其中星洲日报的参赛作品最多,共有223份,接着是中国报99份、南洋商报56份、光明日报37份、光华日报12份、东方日报11份及诗华日报4份。

至于2021年的参赛作品则有419份,较2020年的442份少了23份,其中还是以星洲日报最多,共有215份。中国报有102份,接着是南洋商报51份、光明日报33份、光华日报10份、东方日报5份及诗华日报3份。

彭早慧:最幸福的事
在第一志愿工作里终老

彭早慧对自己能够在深爱的工作中欣欣成长,在人生第一志愿的工作里终老,感到非常幸福。

她感悟说,原来自己是在40年前成为媒体人,沉浸在这个行业加减30多年,而一路走来,她非常幸运的一直获得前辈们不吝的提点与无私的经验分享,在路上遇到许多理念一致的同道中人,以及相互扶持的同伴们一起并肩前行。

划时代演变考验媒体人

她说,从20世纪80年代跨越至21世纪,媒体生态屡经划时代的演变,从民营民辧至集团企业化,从平面至跨媒体再到多媒体,每一场蜕变都是一次崭新的提升,在在考验媒体人的自强能量。

她说,从面对来自有关当局悬在头上的那把无形刀,至来自键盘后面看不见影子的子弹,无论在那些年还是在今天,媒体人日复日所面对的挑战、考验和监督的力度,始终和媒体自我鞭策的“与时并进”精神不谋而合。

彭早慧在1982年加入《马来亚通报》任职日文翻译,1983年进入《生活出版集团》任职日文翻译,1985年调任《新潮》杂志主编,1986年随着《新晚报》创刊与《中国报》复刊,调任报界至2000年先后出仼企划编辑、执行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和总编辑。

2001年转战图书产业,专责中文图书采购/出版及版权买卖。2006年加入世华媒体,任职《亚洲眼》月刊主编,2007年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至2016年。

黄泽荣:没参赛却得奖感意外
告别江湖往昔事迹依旧在

黄泽荣表示对没有参赛而得奖感到意外,并感悟说,原来告别江湖,不在江湖,往昔打拼的事迹和精神不至于完全随风而逝。

他说,媒体江湖是其朝朝暮暮、暮暮又朝朝地深情投入了超过38年的唯一地方,既是职场,也是身心全然融入的归处。

回忆过去,他表示,在报业巨人丹斯里张晓卿的引领下,他和团队负责在砂拉越落实《星洲日报》东渡计划,从南到北,以9年完成三个阶段的扩展;北婆罗洲的沙巴则在2014年于亚庇落实,让华人聚居的地方,包括邻国汶莱都有完整的采访和业务网络。

改变砂拉越媒体生态

他说,在团队努力下,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砂拉越的媒体生态。

另一方面,黄泽荣说,有幸在职场生涯的后20年参与管理媒体运作,也修改和制定一些中文报业的规则,然而转型和蜕变并非只是呼啸来去的风潮,它们是持续砥砺前行的工程,并感恩张晓卿、团队和一起打拚的老战友、老同事们的相互匹配和扶持。

谈起中文媒体守护华裔身份认同,黄泽荣认为,马来西亚公民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具有国民身份和种族身份,除非选择移民,身份也“徒置”,否则种族身份是从始至终的烙印。

他解释,一名华裔公民不管完全符合什么宗教信仰规定,甚至完全融入非华人社会的生活习惯,在实境蕴含的模糊中,依然被官方界定为华族,编入大马华人社群的行列中,换句话说,宗教信仰和姓名可以改,但出生证件的种族源流保持不变。

“既然如此,族裔身份的认同就是大马华社安身立命的共同栖枝。”

黄泽荣在1979年5月开始媒体生涯,投身砂拉越中文报《诗华日报》8年,1988年加盟《星洲日报》,先后担任东马记者,东马区采访主任、东马区主任、东马区经理、东马区主编、姆禄报业机构总经理、董事兼首席执行员、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董事经理、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执行董事直到2017年10月告别了38年5个月在媒体行业的职场生涯。